周立波:一根红线


频道:学习资料 来源:青岛家教帮 点击:295 日期:2012/3/6

2011年12月27日,一条被包装为“周立波反腐高招”的微博悄然流行,不同的认证账号先后发布并各自被粉丝转载,累计超过3000次。

这条微博的内容是:强烈建议所有的政府人员,凡是家属国籍不在中国的,要么强制迁回家属国籍,要么强制下台,不允许有外籍银行账户。还想在中国当官的,所有直系亲属必须是中国国籍,所有财产必须在中国。希望把这一条加到宪法里。恳请两会代表提案支持!

周立波本人的微博并未发布过上述内容,这条微博的最初制造者也无法追述,但人们乐意相信这的确是周立波提出的──在半年前的一次《壹周立波秀》里,他也倡议过一个反贪高招,“行贿者在行贿一年内举报受贿者,行贿者无罪,受贿者定罪。”

领导人模仿秀

这是周立波的一贯风格。促狭地针砭时弊,过瘾地叩问制度,给出的解决方案让大多数观众买账到由衷鼓掌,但没人会当真。

这正是这个上海男人的聪明之处。

2006年,从沪上滑稽戏界消失许久的周立波再度横空出世,开始在200多人座的小剧场连续进行名为“海派清口”的表演。

一位在2007年看过周立波演出的吴先生回忆,那个时候的周立波并没有太多时事段子。

吴先生颇热衷小剧场滑稽戏,除了周立波,他还经常光顾那段时候在上海颇走红的另一个民间笑星蔡嘎亮的场子。

“那个时候周立波名气还没有蔡嘎亮大。”吴先生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更偏爱蔡的演出,“因为同样是讲贴近生活的东西,感觉上蔡更世俗一点。”

周立波真正意义上的爆红发生在2008年。那是一次并不公开的内部演出,演出的片段却被人上传到了需要翻墙才能浏览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

在全长达到14分钟的网络视频里,周立波首先极为精准地模仿了开国大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的湖南话,又假设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外使馆后三代领导人的应对方式并加以表演,最后以三代领导人救股市的剧情结束整场演出。

“大家说我模仿得像伐?”视频里,周立波演到兴起,问台下观众。

回应他的是笑声、鼓掌和高声地回应:“像!”

香港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甚至都播放了周立波的这一段视频。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演出生涯的一个三级跳──从200来人的小剧场,到600多个座位的兰心大戏院,最后在年末一举闯入可容纳近1600人的美琪大戏院。

此役成名后,周立波立刻在2009年通过媒体喊话——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尽管在名为“笑侃三十年”的演出里,他再度模仿了温家宝──对着空气重重地握手,忧愁地说:我们来晚了。

不少人担心他开的政治笑话会不会过于敏感,但周立波自称头势(上海话,形容人思路清晰,隐含有识时务、会站队的意思)最清爽,从一开始他就明白,红线在哪里。

至于对领导人的模仿表演,毕竟是内部演出且只是语言和动作上的模仿,并无伤大雅──挠到观众的痒处并且保证自己站在安全线内,这两件事是周立波必须保证的,前者事关票房,后者攸关演艺生涯。

定位高端的滑稽戏

也就是从美琪大戏院开始,周立波走上了和蔡嘎亮不同的道路。周立波的一场演出,380元的门票可以被黄牛热炒到800元,蔡嘎亮依旧在小场子,收着80-150元的入场费。去看周立波演出的人已经开始这样比较二人:不是一个档次的!

“档次”是周立波对自己的一个定位,在他的阐释里,这个词可以被理解为“含蓄”、“精致”乃至“高雅”。这个在1980年代曾经红过又销声匿迹的滑稽戏演员,终于在20年后找到了新方向──定位高端的滑稽戏,或者如周立波所命名的,海派清口。

与《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描述市井生活的经典滑稽戏剧目不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时而八卦法国总统,时而抨击贪污受贿。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发生住宅楼齐根倒塌事件,不久后的一次演出里,周立波便抖出了“睡下去在床上,醒过来在墙上”的包袱。

比起蔡嘎亮带点颜色的笑话,周立波顿时赢得了白领人群的支持。上海滩过去的“北有郭德纲,南有蔡嘎亮”被周立波的“大蒜能和咖啡放在一起吃吗”彻底击败。

从周立波自己对海派清口的定义也可以看出他对“档次”的追求:海派代表上海,清代表至尊,至诚,至真,口代表嘴。它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演说的单人表演形式。但它和演说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海派清口是一种真诚的、幽默的言行举止,借以达成一种让人快乐的目的。它可以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拆解开,挖掘出快乐和幽默的元素。它和传统的滑稽、曲艺的区别在于它每一季的演出内容都是不同的,它是紧跟时事的,“与时俱进”,讲究时效性,关注民生、民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将海派清口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他统计了2010年《壹周立波秀》中出现的清口段子题材,发现其中涉及了足坛打黑、躲猫猫、重庆唱红、贪官“双规”、外汇美债等五个时政热点,春运车票、高房价、蚁族、蜗居、拆迁、富二代等六个民生问题,而更接近传统滑稽戏的婚外恋、婆媳关系等题材仅有四个。

他认为,海派清口从选题上来看较为明显的时事倾向使其脱离了民间艺术的范畴而更接近新闻评论,这是海派清口能受到公众普遍欢迎的原因。

不过,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钱乃荣则认为,海派清口的身上仍然有着滑稽戏的影子。在周立波的“乃伊组脱”(把他做掉,意为把看着不顺眼的人处理掉)风靡沪上之前,“拗造型”(装腔作势)、“捣浆糊”(浑水摸鱼)等词也是藉由滑稽戏走红一时。

而周立波的老师,滑稽戏界重量级前辈周柏春,当年也是靠育才公学的身份和学英语的段子,瞬间令人耳目一新,大有“档次”之感。

一根红线

滑稽戏界一个闭口不提的往事是,周柏春曾于上世纪60年代赴京献艺,惨淡收场。演出中,周柏春不得不操起一口“洋泾浜”国语,失去语言土壤的他明显水土不服。

或许是周立波牢记师父血的教训,又或许是他自己也明白南北文化差异难以逾越,从再一次爆红以后,他就一再与北方划清界线,甚至发誓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参加春节晚会──相当于当年周柏春参加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大汇演。

这种坚持也成为了周立波取悦既有观众的一个梗,一个众所熟知的段子就是“咖啡大蒜论”。一个吃大蒜的怎么可以和一个喝咖啡的在一起呢?这句略带优越感的反问,不小心击中人性深处的地域偏见,让不少上海人深以为然。

这有点令人想起美国电视史上最流行的成人动画片(确切地说是14岁以下不得观看)《南方公园》。在某一集剧集里,平凡老实的主人公几乎是脱口而出地将黑人称为黑鬼(Negro)──这个词由于涉及种族歧视在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成为禁词并在80年代以后几乎在印刷品中绝迹(仍存活于字典中)。主人公于是被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他的照片和视频被报纸电视刊登播放,他在社区中难以立足甚至走在街上都会被人唾弃。

“我不过就是说了一个所有白人都会说的词而已,这一切至于吗!”《南方公园》以一种近乎失控的戏谑,展现了这样一个命题──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歧视。

这种歧视在美国可能是种族的,在中国则更多表现为地域。在地域歧视被普遍看作缺乏教养的大背景下,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论”无疑会引发巨大的地域混战。这是人性。即便后天教化得再好,足以让你远离各种歧视,你仍会关注这样的战争,或者,你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歧视者,依旧加入战争。

无论如何都是周立波赢。随后,他仍然一袭礼服登台,头势清爽地宣告:咖啡和大蒜只不过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描述,没有任何揶揄和贬低的意思。

2011年底,周立波在接受采访时又打了一回地域牌,在继续坚称一辈子不会上春晚的同时解释道,“因为春晚的主流受众是9亿农民,而农民兄弟的生活是我不熟悉的,你对着你一个不熟悉的人群去说什么,是对这个人群的不负责,是自己的自不量力。”

他甚至还意犹未尽地补充了一句:看海派清口的建议有高中以上文化学历,否则会是一种煎熬。

咖啡大蒜后才偃旗息鼓不久的战争被再度掀起。谁又能否认周立波的聪明之处呢?看周立波的人因学历超过9亿人而暗自窃喜,不看周立波的人──他们本就不看周立波,多谈论两句已是增加艺人曝光率,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周立波的生意经。政治线是红线,需时刻警惕万分小心不得碰触,但可以游走在看似边缘的安全地带──偶尔模仿领导人,挑已经被媒体炒热的新闻进行评论,出一些无厘头的反贪反腐高招。

地域也是红线,却是田径场上的终点线──冲刺,碰触,越过,一片欢呼和嘘声夹杂着的嘈杂喧闹,再来一次。

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是,根据央视索福瑞全国26个城市的数据,2010年《壹周立波秀》全国平均收视率为0.94,位居全国同时段第一名;该节目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更高达6.63,同样雄踞同时段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

周立波到底是聪明的。他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取悦的人是谁──绝非批评他地域歧视或是嘲讽他不懂民主法制的人,正如他始终知道赏自己一口饭吃的人是谁一样。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一栋公寓发生大火。这一次,周立波没有新段子,而是在新浪发出一条微博:为上海胶州路火灾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默哀祈祷!在此不幸的突发事件中,政府各部的快速反应也让人聊表欣慰(中略……)同胞走好!消防队员!英雄!

这一年,他已是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现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的红人,《壹周立波秀》通过东方卫视散射全国,卫视甚至在春节期间制作特别节目,从年初一到年初六,用同一个周立波应战全国各地所有不同的春节档晚会或是电影。

周立波一贯头势清爽。他的一根红线,又向内挪了几寸。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辑者:青岛家教帮http://www.jiajiao520.cn)